其實, 在台灣充滿了可以接近山, 並且學習像山一樣思考的機會。
像山一樣思考, 其實還是人的思考。不一樣的是要強調, 如何跳脫以人的利益為本位的狹隘心態。
前一陣子, 去了一趟阿里山的來吉部落, 看到這群在巍峨塔山下的勇毅子民, 也回想起他們所歷經的2009年莫拉克風災衝擊。
外界的慈善團體習慣將災民視為無能被動的被救助對象, 其實不然。因為山居,所以對於天災有許多的體會與經驗, 不一定能用科學表達, 但卻流傳在神話故事中, 像是鰻魚阻斷河川造成大洪水, 是否暗示著一種土石流的觀察? 還有山崩是女神Nivenu憤怒掃地的後果, 所以陽具石(木)雕對準女神住的山上讓她害羞跑掉, 因此也標記出容易山崩之處。
小朋友生動地畫出神話故事, 是文化傳承, 但也是一種防災教育。這些知識活生生地存在於部落當中。災後, 族人透過彩繪山豬, 木雕山豬工藝品, 力圖重建部落產業的努力, 都顯示出他們並非只是需要外界救助的被動災民。 反過來, 山, 提供了無比的想像與生態文化資源, 源源不絕地支撐著部落的重建希望。
這股與山連結的力量, 是內化在來吉部落族人的思考, 族人與山是共存的。他們的行動推翻了慈濟的災難論述, 即是: 要族人完全撤離山區, 讓山林休養生息, 這種非黑即白的簡單二元論述。
德恩雅納, 即一般人認識來吉部分族人的152林班地的傳統領域家園重建計劃, 正是與山連結的思考。經過數年的努力, 終於建立起一個嶄新的家園。平心而論, 外界的相助, 當然很重要,但若不是族人的堅持, 恐怕也沒有如今的成果。
從莫拉克災後, 陪伴來吉部落一起走過這些歲月, 讓我對於像山一樣思考有更深的體會。而來吉部落族人的努力與經驗, 就像是酵母一樣, 讓這些不同與山連結的經驗不斷發酵與推陳出新。
留言列表